范勝之是創立區種法的人。
 區種法是我國最早的一種深耕細作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把一塊長十八丈,寬四丈八尺的土地分成十五町,每條町寬一尺五寸;町和町之間,留有一條道,每條道也寬一尺五寸,以便通行用。
 町上每隔一尺開一條橫溝,每條橫溝就叫一區,它的寬度也是一尺。農作物就播種在這些溝裡。
 溝和溝之間的空地,可以用來堆積腐敗的植物,作為農作物的基肥。
 這塊田如果種稻,每條溝就種四十四棵;如果種麥,每條溝可種五十二株。
 溝裏的土要常常耕鋤,把鋤鬆的泥土和著肥料,壓在種子上面。
 范勝之又實驗怎樣培土,他說:
 『如果種稻子,壓在種子上的土,只能有一寸厚。種麥子,就得二寸厚。等苗抽出後,再把溝邊的土壤堆積起來,壅住苗根。
 范勝之也研究施肥的方法:他認為可用馬骨研碎,煎成汁,和著蠶糞、羊糞,攪在一起,用來拌種。如果沒有馬骨時,就用雪水來代替。據范勝之實驗的結果,這樣處理的肥料,施用起來,效果很好。
 耕地的時間也是范勝之十分在意的,他主張麥田要在農曆五、六月耕,因為麥子在四月收割,五、六月留在泥土裡的麥根還沒有死,趁這時耕田,可以使麥根腐敗,變成肥料。
 上面所說的『區種法』,也有人叫它區田法。它之所以有區田法的稱呼是因為把土地分成一區一區來耕種。
 范勝之把『區種法』的經驗,以及其他有關的農業生產經驗,通通寫在一本書裡,書名就叫『范勝之』,這是一本對農業生產很有價值的農業科學著作。可惜,這本著作,今天巳失傳,還好北魏時賈思勰所寫的『齊民要術』裏,零星地保存了一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365天的名人故事
    全站熱搜

    Apple 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