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想撕牆上的月曆,個頭小小的低年級學生伸長手,「咦?怎麼搆不到?」他又試著踮起腳尖,盡力向上伸長,「還是沒辦法。」他不死心又蹦又跳試著完成任務,但怎麼努力也碰不到日曆的邊緣。

 

 

 

圖/鍾淑婷

 

 

 

圖/鍾淑婷

 

 

 

男孩懊惱地連聲抱怨月曆懸掛得太高使他拿不到,又埋怨月曆太短讓他碰不著。此時一位更嬌小的女孩看不過去,打斷他的抱怨。她說:「這事很簡單啊!來,看我的。」她搬來旁邊的椅子,站在椅子上輕鬆地把月曆唰一聲撕掉了。

 

 

 

一個簡單的情境測試出孩子面對困難時不同的態度。孩子面對相同困境時,不同的解決方式不禁讓人深思,當孩子面對問題時,怎麼才能讓他們嘗試解

 

 

 

決問題?如何才能讓他們迅速地發現適當的解決問題之道?

 

 

 

<觀察篇>面對問題 訓練孩子思考

 

 

 

當學習者碰到問題時,有兩個主要的解決問題傾向:嘗試錯誤學習(trial-and-error approach)和頓悟(insightful approach)。

 

 

 

所謂的嘗試錯誤學習,簡單來說是嘗試、發現錯誤、糾正、再次嘗試……直到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反應。而頓悟則可用來描述原本不知可用哪種策略解決問題,但瞬間對問題的解答有全新瞭解。

 

 

 

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看似殊異,但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背景因素:過去的經驗。在嘗試錯誤學習中,過去經驗的累積可以成就出適當的解決問題方式;而看起來和舊經驗沒什麼太大關係的頓悟思考中,卻也發現舊經驗是新發現的重要前提。孩子過去有類似的經驗與充分想解決問題的動力時,在一個沒有碰過的新情境中他們才能重新分析、綜合、假設,可能因此發現手段與目標間有意義的聯結,從而形成所謂的頓悟,並解決問題。

 

 

 

曾見過許多的孩子在碰見困難時會馬上放棄,他們總是說:「我不會。」他們不會嘗試解決問題,不會分析狀況,只想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做,只想有個正確解答可以依循。他們真的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嗎?事實上這些孩子其實只是沒辦法充分地分析狀況,沒有動力嘗試解決問題,更沒有思考過去的體驗來尋找適當的解答。

 

 

 

所以父母應多給孩子機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給他們累積經驗的空間,與發現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快樂。父母們也應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對獨立解決問題產生興趣與熱情。如此當孩子未來面對更多不同的情境時,他們才可能有機會與熱誠去尋找適合的解決之道。

 

 

 

<訓練篇>模擬問題 平日多練習

 

 

 

除了多給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之外,父母還可以利用許多活動來增加孩子獨力思考的經驗。

 

 

 

初級版練習:

 

 

 

父母可以依照孩子年齡與生活經驗,設定不同的問題,再請孩子用說明、圖畫、作文、角色扮演等方式編成故事。

 

 

 

例如:一個學齡前的孩子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編排出當娃娃不見時該怎麼辦?一個剛上學的孩子可以編故事,說明當一個學生沒有帶上課要用的文具時,他可以有哪些做法,哪些做法是比較適當的。父母可以請孩子用畫圖方式,編出當父母都沒有空陪孩子時,孩子可以自己做什麼活動的故事;也可以畫一畫如果身邊忽然發生一些意外時(跌倒、燙傷、被尖尖的刀子刺到……),應如何行動的故事。

 

 

 

此外,父母可以利用身邊的道具,和孩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編故事。例如在扮演學校的遊戲中,不給孩子剪刀、刀子等工具,但是請孩子進行撕貼遊戲,或是扮演沒有帶膠水但想黏東西狀況。

 

 

 

當然也可以請孩子扮演修理工人、挖土機等不同的角色,但是不給他任何工具與用具,請孩子發揮創意利用身邊的工具與材料,來完成父母指定的任務(例如沒有梯子,但指定他需要修理牆上的圖畫或較高處的電燈……)。

 

 

 

進階版練習:

 

 

 

除了直接說明問題,請孩子依照父母設定的主題編故事之外,父母也可以進一步讓孩子獨立觀察、思考問題。

 

 

 

活動方式為畫出(或用剪貼的方式)一輛沒有輪子的車子或是一輛沒有車頭的腳踏車,請孩子想一想這輛車子怎麼跑不動?畫出(或用影片表示)一個獨自在人群中哇哇大哭的孩子,請孩子想一想他怎麼了?他該怎麼辦?鼓勵孩子獨自找出問題所在,並請他用口頭說明、寫作、編劇或繪圖方式找出合適的解決之道,並說明其後果。

 

 

 

在進階練習時,父母不應直接說明問題所在,而需經常鼓勵孩子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因,並請孩子多思考各種不同的解決方式與其可能發生的後果。這樣,當孩子又遇上他不曾遇過的問題時,才能有更多過去經驗能引導他獨立思考並找出最適合他自己的解決方式了。(作者為國小教師)

 

 

 

 

arrow
arrow

    Apple 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