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錦勳

    三年來,《商業周刊》連續報導「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系列。繼貧富差距及隔代教養等議題之後,今年,我們將紀錄一群異國婚姻的孩子,他們更值得您關注。

    二○○三年三月,《商業周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以〈等鳳梨長大的女孩〉,刻畫出台灣貧富差距拉大下「贏者圈外的社會變貌」,並和家扶基金會聯合發起「菁英綠種子獎助計畫」,籌募了七千二百萬元教育獎助金,以三年為期,幫助一千位家境貧困的高中
生,順利升大學。

    這個計畫在讀者大力贊助下,得到獎助學金的高中生,超出原本預期的一千名。據家扶統計,截至九十二學年度〈九十三年六月〉止,這筆獎助金共贊助了一千一百零六名高中生,去年畢業的三百五十六名高中生,有三百零六位考取大學。

    家住桃園,現在就讀師大一年級的楊馥慈,對於這份獎助金,仍滿懷感激,「高三那年,若沒有這筆錢,真不知道怎麼安心讀書?」十歲時,她父母離異,母親再嫁,四年前父親因服藥過量去世,由祖父母撫養。她說:「爸爸剛走的時候,我的心裡每天空蕩蕩的,覺得世界垮了,沒有支撐。」上了高中,她沒有補習,所有功課全部只靠自修,高中三年裡,她不敢懈怠,只要回想高一註冊那天,口袋空空的阿公為了那筆註冊費,載著她一家又一家向人借錢,她就發誓,有一天絕對要靠讀書撐起這個家。

    孩子的成長是贊助人最好的回饋,家扶中心社工表示:「很多贊助人根本不在意原訂的三年期限,就算到期了,仍然很多人幾乎都自動繼續贊助,因為孩子的學業成就,讓他們同感榮耀。」去年五月,商周「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專題,報導了〈阿祖的兒子〉,探討隔代教養及「落跑父母」的社會新議題,呼籲社會正視「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的重要性,並結合企業及社會各界力量發起「快樂成長營」募款活動。

    在各界愛心踴躍捐輸下,商周共募集到一千五百多萬元,這筆金額讓家扶的三千三百四十位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二年級的單親與隔代兒,度過一個難忘的夏天,感受到社會「陪伴」的溫暖,在營隊中學到同儕關懷,以及在講師的分享中,看到不同人生典範。這些影響,如同小小的種子,深埋在他們心裡,終將有發芽的一天。

    今年,《商業周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將報導「家庭失能」議題,其中最值得關心的,是因為經濟、婚姻的困境,而把孩子送回越南,異地、異文化教養的外籍配偶家庭。我們多次開拔到千里之遙的越南,發現這些成長於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因國籍問題,在越南面臨失學命運。他們的成長,比台灣孩子更為艱辛。

    台灣面臨少子化趨勢,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希望您發揮「新部落主義」的精神,一起來關懷這個從未在台灣媒體曝光的新問題。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ple 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