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臉上的笑靨,就是一朵朵心花。其中包含著生活的情趣與外物的情態交流閃光;包含著知足止後某種恬淡的快意;包含著自我在人間的位置之自適,以及由此產生的某種合乎意願的和諧關係;同時也包含著對萬事萬物同情的瞭解後所生的欣賞態度。所以,快樂的心境雖是每個人所嚮往的,但並非每人都能辦到。猶之乎笑是每個人都會的,可是並不能保證每個人的笑都是快樂的。

 生活情趣是快樂心境的活水源頭之一。患得患失之心太重,凡事斤斤計較切身的利害,考察人際關係,以功利為先的人,他們的生活情趣,就會處處受到限制、拘牽,和扭曲,既不自由,也不活潑。結果是本來具有生活情趣的事,一經心境的折射,往往弄得興會索然。而以此觀照外在世界的事物,就不免紛心旁騖,意亂情迷;永遠享受不到『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的美感經驗。他們無法以心中情趣觀照萬物情態,他們的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之間,激發不出的閃光。首先破壞的,是美感經驗中的秩序原則,其次,也破壞了生活情趣中的智慧原則。所以,他們的心境不會真正快樂。

 當古希腦人從對稱與比例中發現了美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卻從適度與和諧中發現了美。東方美學傳統不在崇高莊嚴,而在恬淡自適。這一偉大的人文傳統中,有我們自己的『知足常樂』哲學。快樂的心境跟知足常樂密切關聯。否則,只知其進,不知其止;只知其樂,不知其足;登高山復有高山,臨滄海復有滄海。一個慾望獲得滿足時,復有更大的慾望正渴望獲得滿足,則快樂的心境永難達到。因此,知足知止後的某種恬淡的快意,雖無一世之雄的興奮感,卻常能使心智明澈,有靜觀的妙悟。而在人際關係上,達成某種合乎意願的和諧關係,利人而不損己,尤其是保持快樂心境的途逕。

對萬事萬物保持同情的瞭解,就是推己及物,把萬事萬物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去欣賞的一種態度。這兒呈現著一顆聖心,這兒也綻露了一種心靈的境界-天地的境界。人到此境界,巳具超時代的修養,居順境固快樂,居逆境亦快樂。見功利境界的人,雞鳴而起,孳孳為利,不以為忤;見道德境界的人,雞鳴而起,孳孳為善,亦不以為苦。所以這種欣賞態度,是快樂心境的極詣。

世界是一座大舞臺,萬物各表演其角色。但不管是演戲也好,看戲也好,總得保持快樂的心境,懂得為何而活?以及採取什麼有效的步驟,快快樂樂活下去。

arrow
arrow

    Apple 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