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求學於著名的柏林大學,以及海德堡大學,從事於物理學的研究。
 三十三歲時担任柏林大學的教授,進行了著名的電子撞擊實驗,四十三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這在他二十四歲時,他和赫芝開始合作,進行電子撞擊實驗,兩年內沒有什麼成就。二十六歲時就改變研究方法,利用「控制之電子」作撞擊實驗,逐漸的有了新的成就。
 這種實驗,並不是單純的電子和電子相撞擊而產火花的實驗,而且將控制的電子,撞擊分子或原子,產激發作用,使原子游離,然後量度那原子因產生激發或游離現象時所需的電子進擊的動能限度。
 一九一四年,法蘭克和赫芝,用普通的電學方法來實驗電子對原子、分子的撞擊。他們運用「三極管」發射電子,並量度板極的電流、陰極、柵極間的加速電位差。
 一九二O年,他們用新的「傳遞實驗」解決了困難。
 從三極管發射電子,撞擊分子或原子,發現受激分子或原子,在他們的生命期中撞擊時,可釋放出激發能,激發的能量,會以動的化學能的方式表現。於是易於量度,對於原子物理學具有極大的貢獻。
 一九二六年和喬屯共同著作了量子物理基礎,成為新量子力學方面的重要著作。
 當希特勒竊取德國政權,實行獨裁,愛因斯坦先逃離德國、前往美國。法蘭克也和赫芝逃到美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365天的名人故事
    全站熱搜

    Apple 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